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5章 人类文明危在旦夕
    公元时代2026年。

    这一年,是绝对永生者秦裕选择从生物科技出发,改变世界,改变人类文明的第一年。

    整个蓝星上,人类世界整体似乎还算平静。

    从宏观上看去,运转着的人类社会就像是一个混沌而庞杂的系统,

    内部的任意一个细小的扰动,可能在整体系统的冗余下,影响传递的链条往前几步之后就平复,

    也有可能,以类似‘蝴蝶效应’的形式,对整个人类社会造成彻底的影响。

    身处于其中的人们,谁也无法预料到,下一刻将会发生什么。

    ……

    北极。

    拉盖尔冰川,

    乘坐极地科考船进入到北极地区的极地科考团队,

    共五十余人,正在拉盖尔冰川上行走。

    他们由华国,北熊国以及月亮国三个大国的相关学者为主,同时还有一些其他小国的各领域科研工作者组成,

    是一个近些年一个难得的,有多国科研人员共同参与的国际极地科考项目。

    以‘人类联合’下辖的国际极地科研合作组织的名义开展。

    主要就是对包括南极和北极地区在内的极地,进行地质,气候,生态,微生物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此刻,队伍中穿着防寒服,戴着眼镜的一位北熊国教授,

    趁着队伍停下来短暂休息,杵着手杖,抬起头眺望着整个拉盖尔冰川能够看到的景象,

    “又融化了不少啊。”

    对比印象中他第一次抵达这里时,这个古老的拉盖尔冰川规模已经缩小了许多。

    受到近百年来,人类文明频繁工业活动,

    以及地球上一次小冰河期结束的影响,

    南极的冰川盖和北极的冰川都有明显后撤的迹象。

    当然,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小冰河期结束,

    光凭人类文明自己,对于蓝星,还造成不了那么大的影响。

    而对于两极的冰川,不久的未来是否会大部分都融化,从而拔高全球海洋的海平面,

    一众科研人员们,自己也无法完全确定。

    或者说,

    这本身也是他们正在进行的科考活动,需要长期监测和研究的一个问题。

    “是融化了很多。”

    华国的领队教授双手撑着手杖,也同样眺望了一眼。

    不过,哪怕拉盖尔冰川的规模已经明显有缩小的趋势,

    但作为北极地区,数得着的古老冰川,

    当人身处其中时,依旧能够感觉到壮观。

    这里就像是‘冰天雪地’这个词的具象,

    坚实的冰层上覆盖着一层粗粝的雪碴,远处的冰川如同奇峰怪石一样,呈现着不同的形态,

    整片天地,似乎唯有骄阳映照下的阳光,能够带来一些不一样的色彩。

    让极远处的冰川,反衬着一些光辉。

    华国这位领队教授目光也有些短暂的失神,

    “大家休息够了就继续往前走吧,再有两个小时,我们就需要从采样点返回船上。”

    看了眼时间,再看了眼悬挂在天上的太阳,这位华国教授重新开口说道。

    科考团队中的其他科考队员们自然也没有其他意见,

    从这次的任务地点上来说,这次他们的时间还是比较紧张的。

    主要任务,除了收集一些冰川的数据,极地气候数据,

    还是采集一些冰川深处的样本,以方便之后的研究。

    再大概一小时之后,

    科考团队抵达了计划好的位置,

    开始收集样本。

    科考队员们,将一个特制的巧妙工具,放入到了冰川上的一个冰缝中。

    这种冰缝中往往充盈着一汪幽蓝透彻的水,

    往下望去,往往深不见底,有一种神秘的感觉。

    在冰川冰面上活动时,这种冰缝对于科考人员来说大多数时候也是一种威胁,

    如果冰缝足够大,而人不慎掉入其中,在极地的环境下,基本很难进行营救。

    而这看起来相当漂亮的,充盈着幽蓝色冰川水的冰缝,

    浅的可能数米深,深的可能有几十米,内部的情况谁也很难预期。

    不过,在进行科考时,这种冰缝也是一个很好的样本采集地点。

    借由冰缝,可以很容易的,在不使用大型器械的情况下,采集到冰川深处,可能数百万年前,乃至更久之前的样本。

    而冰川深处,实际上往往藏着一些古老的微生物样本,

    对于古生物,古微生物的研究,可以说是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

    “……老师,你说,我们会不会采集到远古病毒,还是我们身体免疫系统无法识别的那种?”

    跟着自己老师来的,科考队伍中的一位博士,此时看着科考队伍中的科考人员采集着冰川上深处的样本,

    突然这样说了句。

    “这话听起来可不太妙,如果你担心的话,或许可以尝试现在祈祷这样的事情不要发生。不然那就是人类的末日。”

    他的教授是月亮国的领队,正目不转睛地看着正采集的样本,同时随口说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跟着华国教授的一位学生,这时候听到这边的交流,也忍不住戳了戳他的导师,

    “导儿……有这种可能吗?”

    “理论上是有这种可能的……前些年不还有人说,冰川融化,有可能放出来远古病毒吗?”

    “老师,我感觉有点瘆得慌……”

    ……

    北阿美利加州,

    隶属于多个高校联盟的一个天文观测站。

    将近期观测到的一颗系外小行星,未来可能与地球相撞的可能性,

    从原本的万分之零点四,调整到了千分之十六。

    原因是,可能是空间中一点引力的影响,让该小行星行进的轨道略微发生了一点偏移。

    天文观测站内,

    刚结束对该颗,被命名为2025s01星的小行星追踪观测,

    天文学者凯文和他的同事,在一边走向食堂的同时,一边闲聊着,

    “要是那颗小行星真得能够和咱们的星球碰撞上,那按照那颗系外小行星和地球现在的距离和现在靠近的速度,那大概六年之后,就是人类的末日。”

    “25s01比当初造成恐龙灭绝的那颗小行星,直径还大两倍,质量就更夸张了,一旦和地球碰撞上……嘭!一切就都烟消云散了。”

    “伙计,我知道你最近工作量有些饱和了,但你也不用想着大家一起毁灭吧。”

    “我只是阐述这种可能。”

    到了食堂,凯文和他的同事,就发现一名记者正在食堂的角落里,采访天文观测站的负责人。

    他和同事对视了一眼,两人默契地拿了一些餐食,坐到了记者摄像机的背面,

    不过这个距离,也依旧能够听到那位负责人和记者的对话,

    “……是的,从现在的观测数据来看,25s01这颗小行星最终碰撞地球的可能性已经大幅度增加了。”

    “千分之十六从概率上来说,特别是对于这种涉及到文明存亡的事情来说,已经不小了。”

    记者追逐这种新闻是工作需要,

    而恰好,对于天文观测站来说,也需要这样的报道来吸引更多的经费。

    “你是说,我们应该怎么办?”

    “很遗憾,在现在这个距离,以及25s01的庞大体积来说,现目前我们可能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不过,我们也不用太担心,距离地球数十个天文单位外的天王星,海王星,这些都是太阳系的天然屏障,过去许多闯进太阳系的小行星,都是被它们拦截了下来。而且,即便是这些都没有拦住,进入太阳系过后,太阳这颗恒星的引力也会让它的行进方向再次发生变化,所以,应该不会直接和地球发生碰撞。”

    “而我们,和全世界范围内其他天文观测平台,都会持续关注这颗危险小行星的动向,方便我们随时都能够及时做出反应。这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作用,不是吗?”

    “虽然我们进行的天文观测平日里看起来似乎和大多数人都没有关系,但真正发生什么的时候,我们始终都是不可或缺的……”

    后面的一些话,基本就是这位负责人拉经费的一些话了。

    记者在对于后续似乎也失去了兴趣,很快结束了采访。

    “……其他的不好说,但咱们的主管有句话是对的,不是吗,凯文。外来的小行星想要碰撞上地球,可没有那么容易。”

    凯文的同事低头再对凯文说道,

    “类似的,这样可能威胁到人类文明存亡的事情,可能每天都在发生,但人类文明能够一直存在到现在,几万年,几十万年过去了,都还在这颗星球上,就证明,毁灭没有那么容易。”

    “你说的对,但既然这样的事情一直在发生,哪怕它过去一直没有带来最严重的后果,那早晚有一天就会的……那为什么带来最严重后果的就不是这一次,或者下一次?”

    “……”

    “凯文,你这个问题我没办法回答你……你怎么了?”

    “……抱歉,我的父亲昨天出了车祸,当一件事情没有发生的时候,我以为永远不会出现在我的身边……”

    “我也很抱歉,凯文,我不该问这些……”

    “不,和你没关系。”

    ……

    当天,采访了该天文观测站的媒体,将025s01小行星的事情发布在了网络上,

    也获得了世界范围内,不少媒体的转载。

    但相关报道地下,评论数量基本仅几百条,

    在各国的网络上,各社交平台都没有出现相关热搜。

    实在是对于大多数有一些了解的人们,

    都会发现,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有一个系外小行星可能碰撞地球,

    最后相关报道基本也就没有什么下文了。

    除非真得有一颗小行星碰撞地球的可能性非常大了,

    不然大多数人们看到这条新闻,也就当时稍微关注一下,过两天自然就忘了这么回事了。

    同时间里,

    倒是关于气候异常的热搜,登上了多国社交平台的热搜榜单前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