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50章 我们曾短暂战胜死亡
    秦裕逝世的影响,从华国之内,在极短的时间里就蔓延到了华国之外,乃至整个世界。

    可能,从这个世纪开始以来,以及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很难有一件事情有这件事情这样大的影响。

    这条消息,占据了整个世界所有人们的关注中心,

    从网络上,到现实上,铺天盖地的,一时间似乎都只能够看到关于秦裕教授逝世的新闻,只能够听到和秦裕教授相关讨论。

    悲伤,遗憾,乃至怅然的情绪,在整个世界都蔓延。

    不一定所有人都为秦裕的离世而感觉到多么强烈的痛苦,

    但几乎所有人,在听到秦裕离世这条消息时,都会感觉到恍惚。

    人们从前似乎都已经本能的遗忘了,秦裕教授也会死亡这件事情。

    在这个时代,整个世界的主流媒体上,凡是提及秦裕这个名字,人们都几乎默认指向唯一的秦裕教授。

    秦裕教授不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而是一个时代的缔造者。

    是秦裕教授和秦裕教授的研究成果,将现在的世界,现在的人类文明塑造成了现在的模样。

    此刻,秦裕教授的逝世,对于所有人们来说,都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北熊国的通讯社,

    在第一时间同样报道了秦裕离世的消息。

    报道文章以《我们曾短暂战胜死亡》为题,

    从2611延寿针剂为切入点,总结了秦裕作为生命科学领域学者,所做出的一系列伟大成就。

    在报道文章中写道,

    “我们曾在秦裕教授的带领下,短暂地战胜过死亡。即便此刻,秦裕教授依旧被死亡带离这个世界,依旧无法否认的是,这是一场人类对于死亡,生命对于死亡的伟大胜利。”

    “我们相信,秦裕教授为我们开启了彻底战胜死亡的开端,哪怕我们所有人现在都还未找寻到秦裕教授留下的那条道路!”

    “秦裕教授,是一位战胜死亡的勇士!是一位伟大的科研工作者,研究者,生物学家!”

    “我们必须沉痛的缅怀,缅怀秦裕教授的离开!”

    或许在秦裕还‘活着’的时候,华国之外的一些人,对秦裕一直‘颇有怨言’,

    但此刻,当秦裕离世的消息传来过后,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各方似乎也开始不吝赞扬的。

    人联中再另外一方,

    月亮国同样进行了报道,

    以《生命科学时代的落幕》为题。

    在报道中写道,

    “秦裕教授为这个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生命科学领域以及一个全新的世界。”

    “他留下的一切,毋庸置疑,将深远影响着这个时代,以及以后的每一个时代。秦裕教授名字,注定将和人类文明的历史一起永存,秦裕教授的成就注定将和人类文明本身长久共创。”

    “但我们也同样不得不接受一件事实——秦裕教授不再属于我们这个世界。”

    “这是多么令人沮丧的一件事情啊。”

    此时此刻,

    其实还有许多人,

    可能原本以为自己会对秦裕的离世,感觉到痛快。

    但事实上就是,不少人在听到这个消息过后,愣了一下,松了口气,

    然后紧跟着又再有些情绪复杂起来。

    其他的不说,

    在秦裕还活着的时候,不管是秦裕已经多大岁数,甚至不管秦裕是否从研究岗位上退休,

    只要秦裕还在,对于许多人们来说,始终还是抱有一点,秦裕会在研究出更先进延寿技术的期待。

    而现在这种期待,也已经落空了。

    ……

    人联上,

    在最短的时间里,通过了一项决定。

    为纪念和缅怀秦裕教授,

    人联将降下旗帜。

    在这件事情的决定上,

    不说在这个时代,华国这边已经将北熊国和月亮国两方完全压制,

    这两方自己也不会在这种时候来触华国的霉头。

    此外,

    还同时决定,将会把接下来发现的三颗新恒星,继续以秦裕的名字命名。

    以纪念秦裕在科研领域上,过于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这条消息发布出去过后,

    整个世界的人们都没有什么好意外的,

    甚至不少人都觉得这还不够。

    有些激进的人们都认为,应该全世界都为秦裕教授的离世而默哀,

    因为整个世界,绝大多数人都享受了秦裕教授研究成果的好处。

    而事实上,哪怕是没有官方牵头,这种默哀的行动,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不同地方都已经在自发的进行了。

    “秦裕教授给了你们一百年,现在,还给秦裕教授一分钟。用这一分钟,为秦裕教授的离开默哀吧。”

    整个网络上,

    秦裕离世带来的巨大影响,也还没有因为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过去而消退,

    反倒是因为慢慢地所有人都已经得知了这条消息,而被逐渐推到了顶峰。

    “……我是一个上世纪80年代之后出生的人,今年才九十岁。其实在我更年轻的时候,我并不能够完全理解,秦裕教授最初拿出的2611延寿针剂对于人们的意义。但我知道,如果没有2611延寿针剂的普及,现在这个时候,我大概已经死了,而不是到现在还基本算是一个中年,人生仅仅才走到一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从小,从理解了死亡开始,我就无比恐惧死亡。看历史书上说,过去的人平均寿命才七十多岁,我就觉得他们很可怜。只要想想,要是我也只能够活七十多岁的话,我都感觉到恐惧。谢谢秦裕教授……至少,现在的我们,能够活到一百八十岁了。”

    “其实不光是能够活得久……实际上,能够真正活到那个时候,也得感谢秦裕教授。裕类菌普及带来的荒漠化广泛治理,增加的十亿亩耕地,产生的粮食占据了我们现在所食用,饲用粮食的三分之一以上,是我们能够在这个时代实现粮食完全意义上的自给自足的重要基础……唉……可是现在秦裕教授已经走了,我曾经还梦想见一见秦裕教授呢……”

    “现在去吧,最后见秦裕教授一面,以后……就再也见不着了。”

    随着日暮黄昏的到来,

    许多就在陵川市或者陵川市附近的人们,根本就来不及等到明天,

    就朝着陵川市殡仪馆汇聚了过去。

    虽然追悼仪式还没有准备好,他们也没有办法看到秦裕教授,

    但带着鲜花的人们,却不愿意离开。

    宁愿就在殡仪馆外的广场上等待。

    现场的人在汇聚的越来越多,

    但气氛却很难像平日里人多时那样热闹,

    反而很安静,也很压抑。

    即便其中可能不是每一个人都那么的悲伤,

    但在此刻,却也很难露出笑容,或者高声谈论什么。

    随着夜深,有人在广场上点亮了蜡烛,

    然后烛火就一盏一盏,如同摇曳的星光,点亮了整个广场。

    秦裕离世后的第一个夜晚,

    殡仪馆的广场上,有人来了又走,但也有很多人一直停留在这里。

    让殡仪馆外,人还在增加。

    人们自发的,为秦裕教授守着这一晚的长夜。

    直到第二天天际泛白,守了一夜的许多人们,

    听到了殡仪馆里响起的哀乐声,

    或许是哀乐声过于悲怅了,

    有老人扛不住,发出了哭声。

    殡仪馆追悼会的会场门打开了,

    在压抑的气氛中,第一批人们开始进入到殡仪馆内,为秦裕教授献上了鲜花。

    他们看到,

    那位熟悉的老领导,华国科学院的负责人,以及其他一些人们,充当着秦裕教授的家属,站在了一旁。

    看到了被鲜花簇拥着,躺在鲜花中,身上披盖着国旗的秦裕教授。

    因为人太多了,

    本来应该看望过秦裕教授一面,献上花就离开的人们,

    许多看着秦裕教授的面容,就愣愣站在了原地,许久不愿意离开,直到旁边人提醒,才回过神。

    在这一刻,许多人才有实感,

    秦教授真得离开了啊。

    在持续的哀乐中,追悼会就这么一直进行着。

    ……

    自然是不止陵川市和陵川市附近的人们到来了秦裕的追悼会,

    更远的地方,依旧有人源源不断的到来。

    这一天,通往陵川市的机票都卖完了,

    整个陵川市花店里的相应鲜花,都销售一空。

    或许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在面对秦裕的遗体时洒下热泪,

    但陆陆续续,在追悼会上能够听到的哭声,似乎都从未停下过。

    北熊国和月亮国两方的不少国家,也都派遣了代表,或者负责人亲自前来,

    几个曾经土地荒漠化严重的小国的首领,匆匆赶赴了秦裕教授的追悼会。

    追悼会哪怕持续了七天,

    但七天时间里,哪怕是夜晚,陵川市殡仪馆内外,都从来没有少过追悼和缅怀秦裕教授的人,

    甚至,从第一天到最后一天,

    追悼会现在,在压抑的气氛下,追悼和缅怀的人群依旧拥挤,

    还有许多人依旧在赶来的路上。

    被迫的,整个追悼会又再延长了三天时间。

    直到十天过去,

    华新社获得授权,再发布了一篇劝导的文章,

    希望还未能够参与秦裕教授的人们,不再着急赶来。

    希望能够让秦教授早日入土为安。

    后面赶来的人,可以在秦裕教授安葬之后,再去拜祭。

    这才结束了,进行了十天的追悼会。

    ……

    追悼会结束的次日,秦裕的遗体将送往陵川市相应的墓地安葬。

    许多前一天来参加追悼会的人们,在前一晚干脆都没有离开。

    一直等到了第二天,遗体运送的殡仪车从殡仪馆离开的时候,

    也有许多知道秦裕教授的遗体将安葬的人们,在这一天同样汇聚在这里。

    当运送着遗体的殡仪车车队从殡仪馆内驶出,

    汇聚在这里的人们涌了上去,

    虽然不会去拦住殡仪车的去向,但却也不愿意离开的太远。

    运送着遗体的殡仪车只能够缓慢的行驶着,

    而从起点的殡仪馆开始,

    沿途就都有连绵不断的,汇聚在路两边,来最后送别的人们。

    有人捧着秦裕教授的照片,有人捧着鲜花。

    大多数时候人们都沉默着,注视着殡仪车的到来,又再注视着殡仪车的离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