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85章 首批
    对于氦3聚变中,所需要的,性能更加优异的超导材料的研究,

    负熵研究院材料研究所和其他相关研究团队,在秦裕的带领下,

    运转的模式,和此前负熵研究院其他重要项目时,基本是一样的。

    秦裕压根没有想过去‘碰运气’,和其他研究时类似,

    依旧是从底层理论出发,在计算材料学领域做出一些理论突破,就超导材料理论,以目前掌握的数据,构建起一个更完善的理论框架过后,

    以这个全新的理论框架,先对将要实现合成和研制的这项超导材料进行了理论预言。

    并且,从理论出发,大致圈定了,从当前材料出发,通往这项理论预言中超导材料的几条可能途径。

    而家大业大,又是在此时此刻紧要情况下,负熵研究院材料研究所,自然是几条可能研究途径同时推进。

    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起来的,新的实验数据,又将汇总到秦裕这里,对原本的超导材料理论进行优化和调整,

    从而再次调整研究途径,以一种不断缩小范围的方式,朝着理论预言中的那种性能更优异的超导材料不断进逼,直到它彻底出现在人们面前。

    对于一众负熵研究院的研究员们来说,这种负熵研究院最常见的研究运行模式,他们是习惯的。

    秦裕院士给每个研究团队指明清晰的研究方向,然后各研究团队就按照秦裕院士的要求朝着这个方向突进,以实现秦裕院士划定的,总是能够完成的目标,

    最终所有人完成的目标,汇聚到秦裕院士这里,研究就再新踏出一个台阶。

    无疑,

    至少在秦裕存在的情况下,由秦裕带领的情况下,这种研究模式是最高效的。

    能够同时最大程度发挥秦裕的‘超级大脑’的能力,也能够让整个研究院和所有研究团队发挥出最大的优势,给秦裕提供最大程度的辅助,完成最紧密的协作。

    而对于一众负熵研究院材料研究所的研究员们来说,

    秦裕院士总是能够在重重困难中,指出一个清晰的方向,他们只需要跟随着秦裕教授‘冲锋陷阵’,就总是能够突破研究过程中的困境,

    能够看到,自己和研究团队所负责的研究项目,总是在快速推进,

    这种感觉,对于一众科研人员们来说,都是无比痛快的。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国,对于这种新材料的研究,快速进行着。

    ……

    281年,四月。

    时间再过去两个月之后,在秦裕院士的带领下,整个负熵研究院材料研究所同时推进着的一众研究方向,

    再在研究进行过程中,被放弃和否决了几条可能研究路径。

    虽然是失败,

    但在此刻这种情况下,这其实算是一件好事。

    因为有限的一众可能中,错误答案在被排除了一些,

    从那些走不通的研究路径中被解放出来的一众研究人员,研究团队,也能够继续投入剩下几条研究路径的研究,加快整个研究进程。

    在这个时候,一众研究员们,就已经可以预期到这样新型超导材料的实现。

    而在同一时间,

    虽然没有过多直接参与,但秦裕也还是在关注着,这个将用于小行星轨道偏移作用的激光武器其他部分的研制。

    哪怕作为能源支持,氦3聚变反应堆的存在对于这个大功率激光武器很重要,

    但整个大功率激光武器,显然也不是仅仅就只有氦3聚变反应堆就能够完成的。

    要达到秦裕预想的,那种理想状态下实现的大功率激光武器,事实上还存在不少其他难点。

    不过,

    相比于氦3聚变反应堆作为能源的问题,其他方面的问题又要简单许多,

    此前不管是氘氚聚变反应堆还是此刻氦3聚变反应堆研究的过程中,考虑聚变点火问题时,

    都是有不少激光领域的技术积累的,这些技术积累此刻恰好在这个大功率激光武器上也都能够用上。

    这会儿,负熵研究院内,多个研究所的多个研究团队,也都在这个大功率激光武器的研制上,有所参与。

    偶尔,秦裕也会给出一些自己的意见。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大功率激光武器的其他部分,其他系统的设计,大概会优先于氦3聚变反应堆完成,在预设氦3聚变反应堆作为能源支持方式的情况下。

    六月。

    所有对这种新型超导材料的研究,最终都归属到了最后剩下的,唯一一个研究方向上。

    在这条研究方向上,对于理论预言的那种新型超导材料,一众研究员们,研究团队们在秦裕的主导下,发起了最后的冲锋。

    对于一众研究员们,学者们来说,到这一步,都不太需要秦裕院士说明了,他们自己都能够感受到,距离这次最终的研究目标,事实上已经很近了。

    可能就差最后两步,甚至最后一步。

    理论预言中的那种新型超导材料,就能够出现在所有研究员们面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而同时,

    随着时间进入到六月。

    2801号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倒计时,仅剩下九个月时间。

    剩余月份,从两位数变成了个位数,

    人们不可避免的,情绪愈加有些焦虑和惶恐。

    一场即将到来的末日危机,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

    这种对于未来预期的巨大不确定,让无数人们都感觉到强烈的不安。

    按照智脑计划中强人工智能的统计,

    这段时间以来,接受医疗服务中心理治疗的人数呈现暴增的趋势。

    唯一让人们能够心里感觉到安慰的是,

    在强人工智能的辅助下,大量智能机械的支持下,

    地下避难城市的开辟和建设,进行的很顺利。

    不过这也让许多人们几乎是每日每夜地关注着各个避难城市的建设进展,盯着地下避难城市建设的实时直播,

    也在这种持续紧绷着的神经下,各个地下避难城市的建设但凡有一点事情,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能够瞬间冲上整个网络的话题中心。

    这反过来其实也说明了,此刻整个文明的情绪都很紧张。

    ‘大难临头’的感觉,从未这么逼近,从未这么严重。

    ……

    时间,再来到了七月。

    这个月里,对于华国范围内的人们来说,有一个好消息。

    第一批开始建设的地下避难城市,完成了基本的构建,可以住人了。

    而对于华国来说,

    即便是在这个时代,要将人们迁移到地下避难城市,也不可能十几亿乃至更多一些的人,都挤到最后时间去迁移。

    所以,自然而然的。

    在这首批地下避难城市完成基本构建之后,对于人员的首批往地下避难城迁移也要开始了。

    而首批迁移人员,自然也要在这个时候挑选出来。

    这对于人们来说,自然就是一个好消息。

    在这儿紧张而焦虑的时刻,在这儿末日危机步步逼近的时候,

    地下避难城内的生活条件或许会更差一些,但至少此刻就获得前往地下避难城的资格,也就不用太担心末日的到来了。

    首批迁移资格的抽取,

    在这个时代时代,社会集体抚养普及的时代,基本上肯定是公平的。

    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人获取进入到地下避难城的资格都是完全均等的。

    首批往地下避难城内迁移的人数,讨论过后,决定是两千万人。

    这肯定不是首批地下避难城容纳的极限,但本身这首批地下避难城也没有完全完成建设,

    这首批人进去之后,也能够根据具体的地下避难城市运行情况,对于后续其他地下避难城市的建设做一些细微的调整。

    最终,肯定还是要将所有地下避难城尽可能塞满。

    而这首批两千万人的具体抽取策略,

    则是,

    首先会直接拿出来两百万人的名额,不参与大众范围内的抽取,

    以直接发放的方式,发给过往有一些科研贡献,能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继续做出突出贡献的研究人员。

    而剩下的1800万名额,则采取一九原则。

    华国范围内,从十岁到一百五十岁之间的人群,直接抽取名额人数中的九成,

    十岁之前的孩子和一百五岁之后的老人,抽取剩下的一成。

    抽取到的名额,不可以进行交易,只能够供本人使用,但可以自愿选择放弃。

    而具体抽取名额的执行,由强人工智能负责。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名额抽取方式,似乎是有些理性的过头了。

    但这就是一众人们讨论之后,得出的最终结果。

    公布之后,绝大多数人们其实也没有什么意见。

    在这儿文明存亡的关键时刻,

    只能够一切优先保证文明整体的存续。

    然后才是最大可能的,保证整个文明更多的人存活下来。

    在这件事情,以新闻的形式发布了过后,

    同时,还公布了一个抽取名额的具体时间,就在新闻发布之后,当天的下午。

    不过,由强人工智能负责抽取名额的话,其实也不需要人们多做什么,

    只需要等待,等待着最后结果的出现。

    于是,

    时间到了当天下午的名额抽取时间过后,

    华新社再发布了一条快讯,告知所有人们,本次进入地下避难城的名额抽取已经结束。

    而同时,获取到本次名额的人们,都已经直接收到了官方发来的短信,

    即便是极少数没有在使用智能终端的人,第一时间里,也有智能机器人上门,

    或者是城市内一些公共智能终端,直接将结果通知到了相应获得名额的人。

    “卧槽!我中了!我抽中了!”

    当天,网络上原本就紧张等待着结果的人们,在结果出来之后,自然就再忍不住,激烈而热闹的讨论了起来。

    “羡慕,我没有抽中。不过,没事儿,听说地下避难城市里,每个人居住空间都很小,现在早早下去了,也是遭罪,我等后面再下去,遭罪的时间也少点……好吧,我踏马都要羡慕哭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