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片,是我们城市的工业生产区域,这一片是娱乐区域,这一片,是科研和教育体系区域……”
在人类文明代表团抵达斯托文明的星际舰队群,进入到其中一座直径超五百公里的球形星际堡垒。
由于这座星际堡垒也好,星际飞船也好,体积过于庞大,
从内部,其实很难感觉到,自己所处一艘宇宙飞行器内,
而像是一瞬间,来到了一个建造在坚实土地上,具有独特异域风情的城市。
从所在位置,朝着极远处远眺,直到视线尽头,才能够微微感觉到一些城市的地面在向上上挑。
按照着预定流程,人类文明代表团跟随着斯托文明方的代表,前往斯托文明这座城市内博物馆的路途中,
也从这座星际城市内部分区域穿过。
斯托文明没有刻意遮挡或者阻拦人类文明代表团的视线,
人类文明代表团的一众人们,自然也不会介意多留意一下斯托文明星际城市中的景象。
斯托文明这座星际城市中,所使用的主流交通工具,似乎是一种轨道交通,
至少斯托文明代表团带领人类文明代表团此刻坐上的,就是这样一种轨道交通工具,
密密麻麻的轨道交通网络,连接着这座斯托文明星际城市的每个角落,
但这些轨道交通工具,和人类文明常见的高速列车又有些差别,
它并不一定一直都是保持着多车厢连接的结果,在运行的过程中,会有单个车厢从整个列车行驶的主路线中分离出来,进入到分支轨道。
同样的,也会有单个车厢从分支轨道中并入主道,看整体运行的模样,大概也是由人工智能,智能程序在调动运行。
“斯托文明的母星地表,比较平整,看不到多少高山,同时又很少有大的水系深入内陆,所以很早之前,我们就开始使用轨道交通。”
“并在此后文明发展的这些年,一直到我们文明离开母星之后,都依旧维持了这个习惯。”
斯托文明的代表斯厄斯为人类文明简单说明了一些事情。
斯托文明星际城市内这轨道交通的车厢上,也有透明的舷窗,
让身处于其中的人们,能够看到城市里的景象。
由于斯托文明也是一个有聚居习惯的群体文明,
自然而然的,斯托文明的城市内,也能够看到大量的高楼,
只是建筑风格,可以说和人类文明内常用的天差地别。
斯托文明个体的视觉系统,也是能够识别出颜色不同的。
但斯托文明这座城市的颜色,都比较统一,并没有多么繁复或者绚丽的颜色,
而是整体上,就覆盖着类似于斯托文明个体身上那层甲壳鳞片的暗黄色。
斯托文明这座城市的穹顶,也大概以一种类似全息投影的方式,模拟着天空景象。
只是不同于人类地外城市内模拟穹顶常见的蓝天白云,晴朗天空。
斯托文明这座星际城市上空的天空,始终覆盖着厚实的云层,云层中不时还流溢一些类似极光的色彩,
以人类文明的目光来说,有种很强烈的不真实感,甚至魔幻的感觉。
此外,
整个斯托文明内,还有另外一些特别的地方。
星际城市中,有一些规划设计的人工湖,人类文明倒是比较理解。
但斯托文明这座星际城市内,人为构建的水系似乎是太多了。
在通往城市每一个角落的交通轨道旁边,往往都能够看到一条河流,溪流,
整个斯托文明这座星际城市的种种,似乎都被水系环绕在其中。
不过考虑到此前就了解到的,斯托文明智慧种族对于水的热衷,
倒是也不奇怪。
还有一点,斯托文明的城市中,明显区别于人类文明的地方就是,
伴随着斯托文明代表团沿途的介绍,
都可以发现,城市中,没有斯托文明个体的居住区。
像人类文明那样的居住小区,是并不存在的。
因为狮驼文明个体作息方式和人类文明的不同,睡眠就在生活的间隙中就完成了。
斯托文明个体实际上并没有类似于人类文明社会中的,个人居住的房屋。
取而代之的,其实就是娱乐生活区。
不过这似乎也导致,斯托文明的社会中,工作和休息之间的界限很模糊。
按照斯托文明代表团的说明,
基本就是替别人做事,为维持生存做的事情,就是工作,
做自己想要做得事情,就是休息。
从人类的生理作息习惯来说,其实很难切身体会斯托文明这种社会运转方式,
就跟斯托文明或许难以真正理解,人类个体们为什么需要在工作结束之后回家一样。
“家”这个概念,在斯托文明内,其实都很难找到一个完全对应的词。
……
“……人类文明的朋友,这就是我们斯托文明的母星。”
在较短的时间过后,人类文明代表团还是抵达了斯托文明的博物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说是参观博物馆,其实还是对斯托文明过往的历史,进行更多一些了解,
就跟先前斯托文明代表团参观人类文明的文明博物馆一样。
在这博物馆里,
人类文明代表团看到了斯托文明母星的模型,
一颗以超导磁悬浮和全息投影技术叠加呈现,悬浮在博物馆中心的巨大球体,
从这个星球模型上,可以看到,
斯托文明母星的陆地不像人类文明这样,分成了好几块,
而是就一整块陆地,陆地基本一马平川,看不到多少明显的山峦起伏,
然后陆地周围,从行星的北极到行星的南极,环绕着一圈海洋。
也是因为此,斯托文明母星的陆地中心,基本就是没有太多生机的荒漠。
也在这种地质环境下,构成了斯托文明母星神奇的生态,
斯托文明母星的整个生态系统,都集中在陆地边缘数百公里直径的这一圈,和海洋接壤的地方。
斯托文明将其称为生命带。
生命带的植物茂密,大量陆生动物,昆虫,菌类等生物繁衍生息。
不过,和人类文明母星上的植物不同,斯托文明母星上的植物,大部分都是一种类似于黄沙和枯叶的颜色。
所以整体看起来,整个斯托文明的母星上,都像是黄沙荒漠的色彩。
“……斯托文明从这里起源,然后沿着生命带不断蔓延,直到成为整个生命带内真正的霸主。”
也就是因为斯托文明只有一块陆地,所以整个斯托文明从部落时代开始,内部有短时间内分成过几方,
但像人类文明这样的,长时间的国家时代其实是没有出现过的。
在类似于人类文明封建时代的时候,斯托文明整个文明就已经完成了整个文明的整合。
不过在听到斯托文明这段历史时,
在场的人类文明代表团中,不少研究员们都敏锐地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从人类文明自身的经验来说,整个文明过早完成整合其实未必是太好的事情。
斯托文明和人类文明一样,是母星上唯一的智慧种族,
在整个文明完成整合之后,斯托文明也会出现缺乏‘外敌’,或者说缺乏外在压力的问题,
但最后,斯托文明选择了放弃母星的‘基业’,冲入宇宙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
“斯托文明的历史,比人类文明大概要长一些。”
“我们在成为母星生命带范围内的霸主之后,科技的萌芽就已经诞生。但从科技的萌芽出现,到我们最终成为行星级文明之间,过去了大概五万年。”
斯托文明代表团的斯厄斯,再向人类文明代表团说了一段关于斯托文明历史的内容。
五万年,对于人类文明目前的历史来说,的确是过长了。
往回倒推,五万年前,人类文明不知道有没有进入部落时代,有没有形成文字。
而往后,现在的人们,也实在是无法想象,五万年之后的人类文明是什么模样,在什么地方,
甚至那时候人类文明是否还存在都无法确定。
从这个时间上来看,斯托文明当时大概率还是遇到了此刻人类文明预想到的问题,
在文明的发展历程中,进行了漫长的挣扎,
就是此刻斯托文明没有透露其中细节,人类文明代表团也无法知道,这五万年间,斯托文明内部有什么样波澜壮阔的故事。
“……在斯托文明的历史和文化中,我们始终认可,水是我们的生命基础。”
斯托文明这位负责接待的个体斯厄斯,领着人类文明代表团在这间不知道是不是为人类文明到访,特制出来的博物馆里继续参观。
斯托文明中对于水的喜爱,和人类文明内部那种水是生命源泉的概念,完全是两回事。
从斯托文明有历史记载以来,他们母星的海洋可能是体量问题,就没有对他们文明的繁衍生息和发展,造成过什么样的太大灾难,
在这个博物馆里记载的一些斯托文明内有关神话中,都可以看到,他们母星的海洋在神话中往往扮演着一个善良温和包容的角色。
而虽然斯托文明成长在陆地的生命带,但斯托文明的文化中,却始终将海洋,作为他们文明的‘母亲’。
“可能是,对于母星海洋的记忆刻在了我们的基因中,所以,待在水系旁边,我们内心往往就会平静下来,变得安心。”
斯托文明博物馆中这部分内容,看起来信息价值似乎没有那么大。
但实际上,掌握这些信息,也能够让人类文明对于斯托文明的思维方式,有更多的认知。
所以,人类文明代表团的研究员们,实际上也留意着斯托文明博物馆中这部分内容的细节。
同时,这其实也解释了,斯托文明星际城市中,弄出那么多人造水系的原因。
……
博物馆的参观结束,
在离开斯托文明这座博物馆之前,也和之前一样,
人类文明代表团代表人类文明,向斯托文明赠送了一份人类文明这次到访的礼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