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98章 李老栓
    甚至,一些小吃摊贩也开始采用蜂窝煤炉。它火力稳定,易于控制,特别适合需要慢炖或保温的食物。

    许多小贩挑着扁担,正如那些黑白的老北京老照片一样,扁担一边是火炉、锅碗,一边是食材、木桶等等。

    清晨的粥铺、深夜的馄饨摊,那蓝汪汪的炉火,成为了海防城温暖而富有生机的新景象。

    蜂窝煤工厂的机器昼夜轰鸣,产出如山,但海防城及周边村镇对蜂窝煤的需求与日俱增,那优惠的价格和实在的好处,让越来越多的人家想要用上这种新式燃料。

    然而,官坊的产量虽然足够,可运力一时难以覆盖到每一个角落,尤其是那些偏远的街巷和城外村落。

    有需求,便有市场。一种民间自发的、充满烟火气的行当应运而生——手工打制煤球。

    这煤球,虽不如官坊用蒸汽冲压机做出的蜂窝煤那般规整耐烧,却也有其独特的生存之道。它的原料简单易得:主要就是官营煤矿筛选后堆积如山的煤粉、碎煤,再掺上一定比例的黄泥和水。

    工具更是简陋:一把铁锹,一个瓦盆,有的人花费半两银子,买了那个足以作为生产力工具的铁质手动煤球机。

    还有一些人,自己用木头制作手工模具。

    说来好笑。

    最先嗅到这门生意气息的,或是那些住在煤矿附近的矿工家属,或是脑筋活络的城里闲汉。

    他们近水楼台,能以极低的价格,甚至有时通过一些不便明说的渠道,弄到廉价到几乎不要钱的煤粉。

    城西的李老栓便是其中之一。

    他儿子在矿上干活,手底下有十几个安南苦力。

    他时常能捎回些扫拢的煤粉渣,起初他用布袋,偷偷摸摸,自己带不了多少却累得半死。

    后来,矿上组织了一次清查,他和十几个同样的“聪明人”便很不幸地被当了典型。

    不过矿长没难为他们,厉声批评一番后,却是雷声大雨点小。

    没有扣工资,没有挨打,只是说下不为例。

    随后,矿山开放了矿粉购买,员工按市场半价优惠。

    只是,如果有人胆敢这样弄优质煤,那可就要先打折四肢,然后报官并追赔了……

    别说,人性就是这么神奇,三令五申下,还真有个不怕死的。

    那人是李老栓儿子下铺的兄弟,叫王二狗,打折四肢后,还没等报官,自己就坚持不住死了。

    不过对他家的索赔却没有停止,他妻儿全部抵给矿上仍然不够,其族长骂骂咧咧,却只得无奈地赔偿剩余损失……

    就这样,李老栓不大的院子,一角总堆着小山似的煤粉。

    天刚蒙蒙亮,他就起来了。先在空地上用铁锹,将煤粉和筛好的细黄土按大概比例,堆成一座小丘。

    随后在中间刨出个坑,倒入清水。

    然后卷起裤腿,赤着脚就踩了进去。

    “嘿——哟!”李老栓嘴里发出有节奏的哼声,双脚在黑泥浆里反复踩踏、揉搓,让煤、土、水充分混合均匀。

    直到变成一团黏糊糊、黑亮亮,软硬适中的煤泥

    这个过程费力又脏累,汗水混着煤灰顺着他皱纹深刻的脸颊淌下,留下道道痕迹。

    可以说,这营生不好做,完全是苦力钱。

    踩好的煤泥被铲到一旁的石板上。李老栓的老伴蹲在旁边,面前放着几个废木块掏空做成的简易模具。

    她抓起一团煤泥,熟练地塞进模具里,用手压实抹平,然后拿起一块特殊的木板——上面许多细木柱,在泥团上戳出几个不甚规整的气孔。

    最后将模具往下一扣,一个黑乎乎、圆墩墩的煤球就脱模而出,软塌塌地躺在那里,等着晾晒。

    院子里、屋檐下,甚至墙头,但凡能见到太阳的地方,都摆满了一个个新脱模的煤球,像一片黑色的庄稼。天

    气好的时候,晒上一两天,煤球变得坚硬,便可以收拢起来,摞成堆,等待主顾上门。

    李老栓的煤球卖得比官坊的蜂窝煤便宜不少。

    虽然不如蜂窝煤耐烧火力足,烟也稍大些,但对于计较每一个铜板的穷苦人家来说,已是极好的选择。

    时常有街坊邻居挎着篮子来买,三五个,十来个,现钱交易,或用些鸡蛋、蔬菜来换。李老栓靠着这门辛苦营生,日子倒也勉强过得去,毕竟这是外快。

    像李老栓这样的小作坊,在海防城内外如同星星之火,散落开来。

    有的规模稍大些,雇上一两个帮手;有的则完全是家庭利用闲暇时间,挣点油盐钱。

    矿工们下了工,顺手带些煤粉回家给婆娘捣鼓,只要不背上大麻袋,也成了心照不宣的福利。

    城外的空地上,时常能看到成群的孩子在煤球晾晒场边玩耍,一个个小脸小手都黑乎乎的,成了“煤黑子”。

    这也催生了一些小小的产业链。

    有人专门去河边挖取质地细腻的黄泥,挑到城里卖给这些做煤球的人家;有人回收废旧木料,加工成简易模具出售。

    走街串串的小贩,用独轮车推着晾干的煤球,叫卖上门:“煤球——便宜卖嘞——自家手打的煤球——”

    一声声吆喝,代表着生计,代表着温饱,代表着一种靠力气和勤快就能挣来活路的希望。

    当然,手工煤球质量参差不齐,有时泥多煤少不经烧,有时没晒透容易熄火,烟尘也的确比官坊货大。

    官府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点民间的活泛劲儿,反而能弥补官营的不足,惠及更底层的百姓。

    于是,在海防,以及海防所辖所有村镇,甚至是镇南关等地,两种煤炭形态并行不悖:官营工厂出产规整高效的蜂窝煤,通过正规渠道销售,主要供应城内富裕些的家庭和商铺。

    而无数个像李老栓家那样的院子角落里,手工打制的、带着泥土气息和劳作痕迹的煤球,则温暖着更多贫寒家庭的炉灶。

    煤,这种黑色的石头,正以各种形态,深入这座城市的每一个毛孔,驱动着机器,也温暖着生活。

    喜欢天可汗,从留学瓦剌开始请大家收藏:()天可汗,从留学瓦剌开始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