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63章 东京风云之攻守博弈
    寒风凛冽,如刀割面,东京城外的旷野上,军旗烈烈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一场大战将至的紧张氛围。

    赵翊身着一袭黑色的战甲,身姿挺拔,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在这片充满硝烟气息的土地上。他的目光深邃而坚定,望着远方的地平线,似乎能穿透层层迷雾,洞察到敌人的一举一动。

    不久前,赵翊亲自迎接了种师道和折敏柔两位威名赫赫的大将。

    然而,出乎众人意料的是,他并未让他们的部队即刻进入东京城参与防御。此时的赵翊,手中已然握有一副极具底气的“好牌”。

    经过他精心整顿和训练的部队,再加上自己那八万多忠心耿耿的嫡系,总兵力已达三十多万。

    而在后方的营地里,还有二十万后备军正在如火如荼地训练着,他们的呐喊声和操练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首激昂的战歌,彰显着大宋军队的蓬勃生机与强大力量。

    在赵翊看来,单纯地将部队集中在城内进行防御并非最佳策略。

    合理的军事布局,巧妙地利用周边的地形和军事力量,形成相互呼应、相互支援的态势,才是抵御金兵入侵的关键所在。他相信,凭借着目前的兵力部署和防御体系,东京城已然如同一只武装到牙齿的钢铁巨兽,静静地蛰伏着,等待着敢于来犯之敌。

    与此同时,东京城内的军器监里,却是一片热火朝天、忙碌非凡的景象。在赵翊的积极推动和提点下,一个前所未有的机构——科研部,在军器监中应运而生。

    这个大胆而创新的提议,源自赵翊对军事装备革新的深刻洞察和迫切需求。徽宗皇帝在听取了赵翊的详细阐述后,也被他的前瞻性和决心所打动,欣然同意了这一举措。

    当时,赵翊满脑子都被军事战略、战术以及武器改良等诸多重要事务占据着,实在无暇在机构的名字上多费心思。

    于是,这个简单直接却又充满实干精神的名字——科研部,便正式诞生了。如今,科研部在赵显明的带领下,汇聚了一群来自各地的能工巧匠、奇思妙想之士以及对军事技术有着浓厚兴趣和钻研精神的人才。

    他们肩负着一项重大而神圣的使命——研究并更新现有的武器装备,为大宋军队打造出更多克敌制胜的神兵利器。

    赵翊亲自绘制了一幅幅详细的草图,将自己脑海中关于武器升级改造的想法和创意,直观地呈现在众人面前。

    他将这些草图郑重地交给赵显明,目光中充满了信任与期待:“赵显明,这上面是我对几种关键武器的改良思路。你立刻组织人手,按照这些设计,全力以赴地进行升级改造工作。

    首先,把那突火枪好好改进一下,用钢管替换原来的竹管,这样不仅能大大增强枪身的坚固程度,还能提高射击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同时,把点火方式换成火绳,如此一来,在实战中就能更加方便快捷地操作,发挥出更大的威力。还有那手榴弹,虽说咱北宋末年已经有了简单的铁管手榴弹,但距离我心中的理想状态还有很大的差距。你和大伙一定要多下功夫,仔细琢磨,争取让它的杀伤力和实用性都能得到质的提升。”

    赵显明双手小心翼翼地接过草图,眼神中闪烁着兴奋与坚定的光芒:“将军请放心,我一定带领科研部的全体同仁,日夜奋战,尽快完成任务。

    绝不辜负将军的期望,定要为我大宋军队打造出一批威力惊人的武器!”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科研部的工坊内,炉火熊熊燃烧,照亮了每一个人的脸庞。

    工匠们和科研人员们日夜忙碌,不知疲倦。他们在炽热的炉火旁挥汗如雨,精心锻造着每一根钢管;在堆满图纸和工具的工作台前,反复试验、调试,不断改进着武器的设计和性能。经过整整一个月的艰苦努力和不懈探索,终于,他们迎来了收获的时刻。

    当第一支改良后的火绳枪在试验场上喷射出熊熊火焰,发出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时,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这强大的威力所震撼。那喷射而出的火焰,仿佛是一条愤怒的火龙,瞬间照亮了整个试验场;那清脆而响亮的枪声,仿佛是一声激昂的号角,宣告着大宋军事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

    赵翊站在一旁,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心中不禁感慨万千。他没想到,北宋末年的冶铁和冶钢技术已经如此先进,自己只不过是凭借着后世的知识和经验,稍稍捅破了那层技术的窗户纸,全新的武器便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了。

    紧接着,升级版的手榴弹也宣告成功。这种新型手榴弹,在外观设计、内部结构以及爆炸威力等方面,都有了显着的提升。

    它的外壳更加坚固,能够承受更大的冲击力;内部的装药经过精心调配,爆炸时产生的碎片更加密集,杀伤范围也更广。赵翊看着这些凝聚着众人智慧和心血的武器,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立刻下令,让赵显明先制造出六千支火绳枪,同时从军中挑选出五千名身体素质过硬、反应敏捷且具有一定战斗经验的精锐士兵,组建了一支全新的火枪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赵翊在心中暗自谋划着,这火枪队将是他手中的一张王牌,是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关键力量之一。

    他要将这支部队隐藏在暗处,等待着最合适的时机,给金兵来一个措手不及,让他们在战场上见识到大宋军队的全新实力,“大吃一惊”。

    对于手榴弹,赵翊则要求多多益善。他深知,这种小巧而威力巨大的武器,无论是在守城防御还是在进攻作战中,都能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作用。

    它可以在关键时刻打乱敌人的阵脚,为己方创造有利的战机。于是,科研部和军器监的工匠们日夜赶工,加班加点地生产着手榴弹,确保前线部队能够得到充足的供应。

    至于火炮等其他在当前防御作战中作用相对较小的武器,赵翊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先暂时搁置一旁。

    他认为,在当前金兵围城的紧急局势下,首要任务是确保东京城的安全,集中精力应对金兵的进攻。而火炮的升级改造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且在短期内难以对防御作战产生实质性的帮助。因此,他决定等到打赢这场保卫战后,再对火炮等武器进行全面的升级和改进。

    反正关键的技术和思路他都已经毫无保留地提供给了赵显明和科研部,他相信,只要有时间和条件,这些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人们一定能够将这些武器变得更加先进和强大。

    随着兵力的充实和武器装备的不断完善,赵翊开始精心布局军事防线。他让种师道和折敏柔的部队驻扎在离汴梁门较近的军营,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拱卫东京城的重要屏障。

    在他们的军营旁边,是岳飞带领的五万精锐部队。这三支军队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紧密的三角防御态势。他们之间通过烽火台、信使等方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旦有敌情,能够迅速做出反应,相互支援。

    赵翊站在高处,俯瞰着这片布局严谨、气势恢宏的军营,心中充满了自信。他深知,有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和防御体系,金兵想要全力进攻东京,必定会有所忌惮。他们将不得不面对来自三面的威胁,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这,才是他心目中最为完美的防御策略,是他为保卫东京城、保卫大宋江山所构筑的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然而,在金兵的大营中,却是一片愁云惨淡、压抑沉闷的氛围。完颜宗望坐在营帐中,脸色阴沉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仿佛能滴出水来。

    此前与宋军的多次交锋中,他遭遇了一连串的惨败,这让他的威望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心中也充满了愤怒和不甘。而就在此时,军需官的一番话,更是如同雪上加霜,让他的心情变得更加沉重和焦虑。

    “大帅,不好了!咱们军中的粮食如今只够维持一个月了。”军需官小心翼翼地走进营帐,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打破了营帐内令人窒息的沉默。

    完颜宗望猛地一拍桌子,桌上的茶杯被震得跳了起来,茶水溅了一地。他怒目圆睁,大声吼道:“怎么会这样?为什么不去周围的城池抢夺?难道我们的士兵都成了吃素的吗?”

    军需官吓得浑身一颤,连忙低下头,战战兢兢地回答道:“大帅息怒。自从赵翊担任宋军总统领后,便下令附近的城池务必坚守。

    为了防止出现类似‘蔡九事件’的情况,他还建议宋徽宗下了一道极为严厉的命令:凡是私自脱逃或投降敌人的主官,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一律灭九族;不好好守城导致城破的,同样严惩不贷。这道命令一下,那些城池的主官们都吓得紧闭城门,加强防御。我们根本无从下手,多次尝试攻城都以失败告终。”

    完颜宗望听后,心中一沉。他深知,金兵的优势在于野外作战,他们的骑兵在广阔的平原上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

    然而,攻城却是他们的短板,缺乏有效的攻城器械和战术,面对坚固的城池和顽强的守军,往往只能望而兴叹。如今,宋军在赵翊的带领下,防守得如此严密,想要通过常规手段获取粮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更让完颜宗望烦恼的是,岳飞等宋军将领率领的部队在金兵的后方不断骚扰,切断他们的补给线,袭击他们的运粮队和巡逻队。这使得金兵的处境愈发艰难,不仅要时刻防备着正面的宋军,还要分心应对后方的威胁,可谓是腹背受敌。

    完颜宗望尝试了几次大规模的攻城行动,每次都被宋军顽强地击退,损失惨重。城墙上的宋军士兵们在种师道、折敏柔等将领的指挥下,奋勇抵抗,毫不畏惧。

    他们用强弩、投石机等武器,给金兵造成了巨大的杀伤。而岳飞的部队则在金兵攻城时,从侧翼发动突然袭击,打乱金兵的进攻节奏,让他们首尾不能相顾。

    无奈之下,完颜宗望只能暂时放弃攻城的打算。好在攻破郑州后,他们获得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这才勉强维持到了现在。但如今,粮食再度告急,他的心中怎能不焦虑?他深知,如果不能尽快解决粮食问题,部队的士气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引发哗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