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26章 借钱发展
    张问长叹一声,指着舆图上蜿蜒如龙的黄河段和标注着永济渠的线条:“县公,争论的根子,在一个‘钱’字上。

    您离任这一年,河北路在您打下的底子上,官营、合营、民营作坊并立,商路畅通,去岁商税加上作坊盈余,入账高达一千七百万贯!

    这是前所未有的兴旺!”

    苏轼接口,语气带着一丝忧急:“然则,官家允诺,此中大部分盈余皆用于河北、燕山两路发展,暂不抽解汴京。

    这本是好事,可花销更是惊人!

    抚民安置、兴办学堂、整军练武、清丈田亩、兴修水利、尤其是贯通两路的运河与官道……桩桩件件都是吞金兽!

    如今,更要加上新复燕山路这个嗷嗷待哺的婴孩,处处需要河北输血。

    账面上能动用的现钱,只剩八百万贯了!”

    秦虹言简意赅,指向舆图上燕山路的区域:“分歧在此。子瞻兄认为,当务之急,是扩宽河北境内,尤其是大名府周边及永济渠下游河道,加固堤防!

    他说得在理,黄河悬于头顶,汛期若至,一旦泛滥,我们辛辛苦苦攒下的这点基业,河北路这‘小汴京’的繁华,顷刻间就能化为泽国!

    届时,别说燕山路,连河北根基都要动摇!

    所以他主张,这八百万贯,先紧着河北水利保命,至于燕山路的河道和官道,稍缓一步,简单修整即可,待河北更稳固再图。”

    张问立刻摇头,手指点在燕山路几个新标记的节点上:“贯之此言差矣!县公,燕山路初复,百废待兴。

    那里有矿藏,有劳力,位置更是扼守北疆。

    若能尽快疏通河道、修好官道,将作坊体系复制过去,吸引河北甚至南方的富商投资,不出一年,燕山路便能造血!

    届时,河北的压力自然大减,两路相得益彰。

    若按苏学士所言,将钱全砸在河北河道上,燕山路发展停滞,不仅错失良机,更要河北持续输血,此非长久之计!

    八百万贯,应优先用于打通燕山路的命脉!”

    “张漕司!”苏轼提高了声音,指着黄河几处险要标记,“‘稍缓一步’?水火无情,岂容侥幸?去年秋汛,大名府段堤岸便已现险情,幸得加固及时才未酿成大祸。

    今岁若无充足投入,后果不堪设想!

    燕山路重要,难道河北百万生灵、万千作坊田亩就不重要了吗?

    此为根基!根基若毁,谈何燕山?”

    秦虹也忍不住反驳张问:“昌言公,您说燕山路能造血,没错!但前提是先投入!钱从哪里来?

    作坊不是凭空变出来的!修路、通渠、招工、建场,哪样不要钱?

    河北若把钱都投去燕山,万一黄河出事,河北一垮,燕山孤悬,靠什么支撑?岂不是两路皆危?”

    三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暖阁内刚刚因黄忠嗣归来而缓和的气氛又紧绷起来。

    黄忠嗣静静听着,目光在舆图上的河北黄河段与燕山路新设的府县之间来回移动。

    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舆图的边缘,发出轻微的“笃笃”声。

    张问和苏轼看着他沉思的侧脸,一时都停下了争论,秦虹也放下了抱着的双臂,三双眼睛都聚焦在他身上。

    片刻后,黄忠嗣敲击的手指停住。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三人,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好了,你们的意思,我都明白了。”

    他指向黄河险段,又指向燕山路的核心节点:“昌言公忧心根基稳固,子瞻兄顾虑天灾无情,贯之图谋长远发展。你们的想法都没错,目标也都一致——都是为了这两路的长治久安,为了大宋北疆的繁荣稳固。”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清晰有力:“既然如此,何必二选一?”

    “啊?”苏轼一愣。

    “县公的意思是?”张问也面露疑惑。

    秦虹皱眉:“可钱……”

    “两边一起修!”

    黄忠嗣斩钉截铁,手指在舆图上河北段和燕山段同时重重一划,“河北的黄河堤防加固、永济渠扩宽,刻不容缓!

    燕山路的官道整修、核心河道疏通,同样迫在眉睫!两处工程,同时启动!”

    “县公!”张问忍不住了,苦着脸,“您说的轻巧,可钱呢?

    拢共就八百万贯!两处都是大工程,就算省了又省,没有一千二三百万贯根本打不住!缺口将近一半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争论了几天,就是因为这个死结!”

    苏轼也连连点头:“是啊允承!钱不够啊!硬要同时上马,只会两边都做不好,甚至可能半途而废,白白糟蹋了这八百万贯!”

    秦虹没说话,但眼神里也写满了“钱从何来”四个大字。

    黄忠嗣看着三人焦急又无奈的表情,嘴角反而勾起一丝笑意,那笑容里带着点玩味,更带着一股“债多不愁”的豪气。

    “谁说没钱就不能办事了?”

    他慢悠悠地开口,目光转向窗外繁华的大名府街景,“昌言公,贯之,你们刚才不还在说河北路富庶,作坊兴旺,商贾辐辏吗?”

    他收回目光,盯着秦虹和张问:“贯之,你方才也说,要让燕山路的富户投资。

    那现在,为何不让河北路、乃至燕山路那些手里攥着大把闲钱的富户豪商们,先‘投资’我们一下?”

    厅内瞬间安静下来。

    三人都不是笨人,黄忠嗣的话如同拨云见日,瞬间点醒了他们一直陷入的思维死角!

    “县公是说……借?”张问倒吸一口凉气,眼睛猛地亮了起来。

    “对!借!”黄忠嗣微微一笑,“以河北、燕山两路宣抚使司衙门的名义,向河北、燕山两地家资丰厚的富商、大户、豪族借贷!

    告诉他们,朝廷要修河、筑路、兴利,这是利国利民,更是保他们身家性命、产业根基的大事!请他们共襄盛举!”

    “妙啊!”秦虹猛地一拍大腿,脸上瞬间布满狂喜,之前的凝重一扫而空,“我怎么就没想到!

    河北这些大户,尤其是那些被咱们‘移根换利’后尝到甜头的,哪个不感念县公恩德?

    哪个不想更安稳?更别说还有作坊分红、商路畅通的好处摆在前面!借!

    凭县公您的名头,凭这两路宣抚司衙门的信誉,他们肯定愿意借!”

    喜欢大宋:三元及第请大家收藏:()大宋:三元及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