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阳光已经初具规模,透过教学楼走廊尽头那扇巨大的玻璃窗,慷慨地倾泻而下,在光洁如镜的米白色地砖上投下大片明亮到有些晃眼的光斑。空气里飘浮着细微的粉笔灰和纸张特有的气味,混合着窗外新修剪过的草坪传来的、带着青涩汁液感的清香。
下课铃声如同解除了某种静默的咒语,各个教室的门相继打开,学生们涌出,短暂的喧哗声瞬间充斥了走廊,又很快随着人流奔向不同的方向——下一节课的教室、图书馆、小卖部,或是操场。
高二(三)班的生物课刚结束。林雪萍站在讲台边,耐心地回答完最后两个围上来的学生关于刚才讲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计算题的疑问。她微微倾身,指尖在摊开的练习册上轻轻点划,声音清晰而温和:“这里的传递效率计算,一定要扣除呼吸作用消耗掉的那部分,不能直接用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去除……”
送走学生,她轻轻舒了口气,开始整理自己的教案和多媒体课件。目光不经意间扫过教室后排靠窗的那个空位。那是江韵华的座位。他今天请假了,据班主任说是家里有点事。林雪萍想起昨晚在快餐店遇到他和许清瑶埋头苦干的样子,心下微微了然,大概又是为了那个科技创新大赛的项目熬夜,早上起不来了吧。年轻人精力旺盛,但也容易透支。她无奈地摇摇头,唇角却含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理解的笑意。作为老师,她自然希望学生作息规律;但作为曾经经历过这个阶段、并且身边有个同样工作起来忘我的男友的人,她又对这种专注和热情抱有相当的宽容。
将u盘拔下,教案收拢,她端起讲台上的保温杯——里面泡着几颗红枸杞和菊花,是江明华特意给她配的,说是清肝明目,适合她这种需要长时间盯屏幕和批改作业的职业。水温正好,微甘的茶汤润过喉咙,缓解了连续讲课带来的轻微干涩。
这时,一个轻盈的身影出现在教室门口,略作迟疑,还是走了进来。是许清瑶。她今天扎着高马尾,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优美的天鹅颈,穿着干净的白色衬衫和格纹百褶裙,怀里抱着几本厚厚的参考书,整个人在阳光下仿佛自带柔光。
“林老师,”许清瑶的声音带着点恰到好处的礼貌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不好意思打扰您。刚才课上讲的关于能量金字塔和生物放大作用的部分,我还有一个地方想请教一下……”她翻开生物书,指向一个图表旁的小字注释。
林雪萍有些意外。许清瑶成绩优异,尤其是理科,通常很少需要课后单独追问。但她很快收敛情绪,微笑道:“当然可以,是哪里没明白?”她接过书,仔细看向许清瑶指的地方。
许清瑶的问题其实有些刁钻,涉及到了课程内容之外的一些延伸知识,显然是她自己阅读相关材料时产生的疑惑。林雪萍解答之余,心底不禁再次赞叹这个女孩的聪慧和求知欲。解答过程大约花了五六分钟。
“谢谢林老师!我完全明白了!”许清瑶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明媚笑容,真诚地道谢。她利落地将书收好,却并没有立刻离开,反而像是刚想起来似的,从参考书里抽出一个平整的、卷成筒状的硬纸卷。
“林老师,那个……这是我和江韵华之前做的科技展板最终的效果图小样,昨天才打印出来。”许清瑶将纸卷递过来,脸颊微微泛红,眼神亮晶晶的,带着几分期待被认可的神情,“您昨天说想看最终版的……嗯,顺便,也想请您帮我们看看,这个设计逻辑表述得清不清晰?”她的语气自然,仿佛这真的只是顺路且顺便的事情。
林雪萍立刻想起昨晚自己确实随口说过一句“完成后可以给我看看”。她笑着接过纸卷,在讲台上小心地展开。
效果图比昨晚在快餐店灯光下看到的草图精致了何止十倍。深邃的蓝银色渐变背景极具未来科技感,抽象的电波纹路和精准切割的几何图形错落有致地分布,构成一种动态的平衡。核心的遗传谱系分析流程图被设计成了交互感极强的样式,旁边配的文字说明简洁有力,重点突出。
“非常出色!”林雪萍由衷地赞叹,指尖轻轻拂过图纸上那些精心设计的细节,“视觉效果和内容传达结合得非常好,逻辑线也很清晰。你们真的花了很多心思。”她抬头看向许清瑶,眼中满是欣赏,“这个拿去参赛,绝对很有竞争力。”
许清瑶听到夸奖,脸上的红晕更深了些,像是抹了最好的胭脂。她抿嘴一笑,带着点小得意,又努力想表现得谦逊:“主要是韵华在配色和构图上给了很多关键建议……他虽然总说自己不懂,但审美其实很好。”这话听起来像是为搭档说句公道话,但语气里那点自然的亲昵和回护,却悄然流露了更多东西。
林雪萍是何等细心的人,她捕捉到了这细微的情绪,心下莞尔。她仔细地将效果图重新卷好,递还给许清瑶,温和地鼓励道:“你们配合得很默契。继续加油,期待你们的好消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谢谢林老师!”许清瑶接过图卷,像是完成了某个重要任务,神情明显轻松欢快起来。她又礼貌地说了句“老师再见”,便抱着书,脚步轻快地离开了教室。
林雪萍看着女孩消失在走廊阳光里的背影,若有所思。她几乎可以肯定,许清瑶特意跑这一趟,请教问题或许只是个由头,更重要的,是想与她分享这份完成的成果,并再次得到她的认可。这种小心翼翼的、带着点讨好意味的举动,背后似乎并不仅仅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那么简单。联想到昨晚江韵华也在场,以及两人之间那种自然流动的默契,林雪萍似乎隐约触摸到了一点少女心事边缘那柔软而敏感的脉络。
她笑了笑,收拾好东西,拿起保温杯,也走出了教室。走廊里的人已经稀疏了不少。阳光透过玻璃窗,在地面上拉出长长的、安静的光影。
与此同时,城市另一端的某栋旧式居民楼楼下,江明华正站在一片不大的空地上,手里摊开着大幅的设计图纸,眉头微蹙,正和一位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的社区居委会主任比划着说着什么。
“陈主任,您看这里,”江明华的指尖点着图纸上标注为“公共休闲区”的位置,“原先设计的是统一铺设防腐木平台,但我这两天反复看了现场和周边楼距,觉得如果硬铺,反而会破坏这几棵老樟树下的地气,而且成本会超出一截。我在想,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思路?”
他顿了顿,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个速写本,翻到某一页,上面是他用铅笔快速勾勒的草图:“保留树下的原生土地面,进行平整和软化处理,环绕树干做几圈高度不一的原木座椅,既自然,又能让老人们夏天在这里乘凉聊天时,脚能接触到更接地气的泥土。活动区域则用渗水砖间隔铺设,图案可以复古一些,和周围的老楼风格呼应。这样既省了钱,生态和舒适度反而可能更好。”
陈主任扶了扶老花镜,凑近仔细看着那看似随意却充满巧思的草图,又抬头看看不远处那几棵枝繁叶茂、绿意盎然的老樟树,沉吟了片刻,脸上渐渐露出笑容:“小江啊,你这个想法好!比那个光溜溜的木平台有人情味多了。我们这老小区,讲究的就是个舒服、方便。踩泥地,接地气,老话是有道理的!好好好,就按你这个改!”
江明华松了口气,脸上也露出了笑容。能用自己的专业让这片生活了多年的老社区变得更舒适、更富有人文气息,这种成就感远比完成一个商业大项目来得更实在。他又和陈主任讨论了几处细节,敲定了修改方案。
合上图纸,送走满意的陈主任,江明华才感到一阵口渴。他走到停在树荫下的自行车旁,从车筐里的背包中拿出水瓶,仰头喝了几大口。冰凉的清水划过喉咙,驱散了初夏午后的些许燥热。
他靠在车座上,拿出手机,习惯性地点开微信。置顶的聊天框是林雪萍。他指尖滑动,发过去一条信息:
【老社区那个小广场的方案微调,搞定了。主任挺满意。刚忙完。你那边怎么样?下午没课了吧?】
几乎是秒回,林雪萍的消息弹了出来:
【刚下课。碰到件有点意思的小事。许清瑶同学特意来找我,问了个挺深的问题,然后‘顺便’给我看了他们科技大赛最终的效果图,做得非常棒。】
后面跟了个带着思考表情的卡通兔子头像。
江明华看着手机,挑了挑眉。他是知道自家弟弟最近和那位小校花走得近,为了那个项目没少熬夜。他手指飞快地打字:
【哦?‘顺便’?醉翁之意不在酒吧。那小子今天早上还赖床请假,看来昨晚是真熬狠了。图怎么样?】
林雪萍:
【图非常惊艳,审美和逻辑都在线。许同学还特意强调了,某人在配色和构图上给了关键建议。】
后面跟了一个“偷笑”的表情。
江明华忍不住笑出声,他能想象到林雪萍说这话时脸上那抹了然又打趣的神情。他回道:
【啧,臭小子还有点用。看来不全是傻力气。晚上一起吃饭?犒劳一下辛勤的林老师,顺便八卦一下‘有意思的小事’?我知道一家新开的私房菜馆,环境不错,应该合你口味。】
林雪萍:
【好啊。不过不许笑话我八卦。】
后面跟了个“敲打”的表情。
江明华笑着回了个“遵命”的表情包,收起手机。心情因为这段短暂的、带着点甜蜜小秘密的对话而变得格外明朗。他跨上自行车,朝着工作室的方向驶去,准备处理完手头一点收尾工作就去接林雪萍。初夏的风迎面吹来,带着城市喧嚣和绿植清香混合的味道,令人心旷神怡。
下午剩下的时间平淡而充实。林雪萍在办公室整理了下一周的教学计划,又回复了几封学生关于课题研究的咨询邮件。期间,她注意到江韵华的qq头像亮了起来,显示在线,但很快又灰了下去,想必是补觉醒了在处理事情。她没有打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