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客》荡起的涟漪席卷整个美国的时刻。
恩尼才刚带着米希买自行车回来,将自行车搬上楼后,坐在椅子上喝水。
他对外界发生的动荡尚还一无所知,只是享受着当下的悠闲和烦恼。
悠闲的事情,自然是成为有车一族后,他想去哪里都很方便,比如刚才带米希买自行车的途中,他还拐去大都会公园兜了一圈。
烦恼的事情,则是米希太磨人了,本来在买自行车的路上还很欣喜,结果在坐了恩尼的别克车后,立刻对自行车这种“原始”的交通工具没了兴趣。
说什么都要让恩尼教她开车。
这不,恩尼被烦的实在没办法,只能急中生智想了个借口:“这样!等什么时候你写的小说能公开发表在杂志上,我就教你开车。”
“啊?”米希愣了下。
“有什么问题吗?”恩尼话赶话,“以你的天赋,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吧?”
“……”米希沉默着,觉得自己被做局了。
不过,面对这种邪恶的阳谋,向来自信的米希自然不可能妥协。
于是叉着腰,十分自信地说:“你不教我……我找老爸教。”
恩尼:“……”
兄妹两人斗着嘴的时候。
在斯蒂德曼药剂厂的办公室里,则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番地狱景象。
药剂厂的老板卡尔森暴跳如雷,将桌上的《纽约客》撕得粉碎。
“这是诽谤!纯粹的谎言!”他对着战战兢兢站在一旁的律师和老约翰咆哮,“这个人是谁!他一定在工厂工作过,我要告到他破产!我要让他在监狱里忏悔过错!”
“卡尔森先生,这一个月以来的员工名单中,没有任何一个叫做‘恩尼·里瑟’的人,”老约翰作为主管,想要把这个过错甩掉,“要是有人在工厂中悄悄打探,我早就发现,然后开除了。”
“闭嘴!”卡尔森额头跳动着青筋,“要是这个叫做恩尼·里瑟的家伙没有在我们工厂潜伏过,不可能知道所有细节……我真想立刻把你开除!”
老约翰不敢再作声。
不过,如若老约翰读一遍小说的话,就会立刻将文中主角“波尔”,与先前在工厂工作过的青年“弗雷德·波尔”结合在一起……而要是卡尔森关心工人的命运,记住工人的名字,也不会在此刻陷入未知的暴怒……
只有卡尔森的律师还保持着冷静:“卡尔森先生,我已经让人发布了紧急声明,宣称这一切都是竞争对手的阴谋,一篇小说绝不足以作为证据。只是……您现在需要冷静下来,来应对那些经销商、工会组织和市政部门的来电。”
听到律师说的。
卡尔森渐渐平复下来,扯了扯歪斜的领带,准备按照律师说的做,他有足够的资产和信心,能够摆平这件事。
正如他的律师所说,一篇小说绝不足以作为证据。
然而,在卡尔森等人稍感安心的时候……
《纽约客》的影响已经荡及到了工厂的各个车间,一开始从一个热爱阅读的工人开始,渐渐传播到一个车间、乃至一整个工厂……现在所有工人都在阅读并谈论着《天使》。
他们有的人不认字,或者老眼昏花了,只能听年轻的工友们念出这篇小说的内容。
每当念及到他们熟悉的地方,例如工厂的伙食、环境,以及在小说中化名为“疯尼克”的众所周知的老工人疯杰克时,所有工人都会会心一笑。这部小说能公开发表在杂志上,让他们有种自己在被关心着的感觉。
不过,他们心中也同时出现了一个疑问……写出这部小说的作者,恩尼·里瑟,到底是谁?
这时,手脚颤抖的疯杰克从不远处走了过来,不知要做什么。
这些工人们见到疯杰克,愣了下,忽然想到小说中写到的青年“波尔”与老工人“疯尼克”交往甚密……而与疯杰克关系好的工人,只有那位已经辞职的年轻人。
“疯杰克,你去哪里?”工人们喊着疯杰克,想要把他喊过来确定下这部小说的作者是谁。
然而,疯杰克却不理不睬,迈着颤抖的双脚,继续往前走。
工人们都有些疑惑,不知道疯杰克到底要做什么……
砰——砰——砰——!
不曾想还没回过神,他们就见到疯杰克忽然操起一根铁棍,对着车间内的生产机器重重砸了起来,巨响在空旷的车间中回荡,昂贵的机器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破坏殆尽。
工人们瞪大了眼睛,都怔住了。
疯杰克却是没有丝毫停手的意思,实际上,在他居住的地下室单间里,正放着一张来自“恩尼·里瑟”的100美元汇票……所以,他已经知道了唯一愿意与他交往的那位青年,那位名为“波尔”的青年,就是这部小说的作者。
同时,他也知道了他的颤抖怪病、皮肤红斑,不是让他低人一等、独有的怪病……而是这间邪恶的工厂赋予他的病痛!
见到疯杰克愤怒摧毁着车间。
工人们面面相觑,议论声响起,之后,不知道谁喊了一声:“我们不做利益的牺牲品!”
所有人都开始附和了起来,喊起口号:
“我们受够了危险和剥削!”
“安全优先,而非利益!”
“卡尔森,出来!”
此时,听到工厂外面动静的卡尔森看了老约翰一眼,预感不妙,立刻从办公室出来走向车间。
然后,卡尔森见到那聚集在一起、高呼口号的工人,感觉自己的天塌了……
与此同时。
恩尼在家中也接到了今日第一个打给他的电话。
是爱德华·威克斯的致电。
这位元老编辑的声音中带着一些疲惫,也有着一丝压抑不住的欣喜:
“恩尼,你应该到外面去看看,浪潮已经掀起来了。各大书店、商店、报刊亭的《纽约客》都一扫而光,罗斯现在正在前往印刷厂的路上,筹备加印的事。
我在刚才还接到了市政部门的问询电话,搪塞了一番才结束通话,我还听说FDA那边似乎也有动静了……
这部《天使》如我们所愿,在民间成功引爆,引起了足以动荡整个药品行业的轰动啊。”
……